顶点小说网 > 古镇的红男绿女 > 第二章 牡丹遇险

第二章 牡丹遇险

小说:古镇的红男绿女作者:黄建清字数:2869更新时间 : 2021-05-21 13:13:33
  本大队与螺丝一起高中毕业的还有大葱、腱子和牡丹。他们虽分属不同的小队,但年龄相仿。四个人中,牡丹是唯一的女孩。

  据说她出生后的第一个笑容超级灿烂,如同盛开的牡丹,因而赢得了这个光鲜靓丽的头衔。上学时,加上姓,就是邱牡丹。直到现在,芳名一直都没有更改。

  长大后,她亦如牡丹花一般漂亮。身材苗条匀称,面目清纯秀丽,皮肤雪白透红,走到哪里都十分耀眼。名如其人或名符其实是人们对她的评价。

  她所在的队是第五小队。螺丝所在的队是第六小队。队序相邻,田地相邻,住房也相邻。从穿开裆裤开始,他俩就在一起玩耍,算得上青梅竹马,两小无猜。

  他们共同居住在一座古老的小镇上。古镇自东向西是一条长长的窄窄的残留一些古风的街道,大约两公里。拦腰截断分成两个大队。西街热闹,除了农户,还有机关、学校、商店、医院、企业、集市等等。东街冷清,除了农户还是农户。牡丹、螺丝属东街的大队。两家位于街面以北的后几排,一条南北走向的小巷是他们共用的走道,也把两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。

  远方,一条自北向南的小河蜿蜿蜒蜒、曲曲折折地穿插于第五、第六小队的田地之间,然后汇入古老的护城河,又流向新的远方。小河不宽,六、七米上下。河水不深,若非雨季,一点五米左右,被人们称之为细河。河上有座小桥,建造得有些奇特。在河床中间立一块长方形的大型石柱,作为桥墩,再分头搭上两块约八十公分的石板,就成了桥。不过,桥墩略高于两岸,整个桥梁结构呈“个”字形,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拱背桥。

  细河、拱桥有着美好的童年记忆。他俩及其它孩子常在这里玩耍。河岸绿树成荫,河边花草繁茂。他们采野花、摘野果。石榴开花的时候,牡丹高兴得跳了起来,那鲜红的花杂、圆亮的果实的确招人喜爱。螺丝的最爱则是桑树的果子桑葚。它绿的涩,红的酸,到了熟透发紫的时候,比蜂蜜还甜。那时,他的嘴巴都吃得发乌了,仍舍不得放手。偶尔,他们也会在浅水处抓鱼。一条水蛇弯弯扭扭地游来,咬了牡丹一口。她吓得乱哭乱叫。螺丝急忙将她拉到岸上,用嘴对着伤口,象大人一样,吸了吐,吐了吸,来回弄了好几口。不一会,牡丹觉得不痛不痒不烧,居然好了。其实,水蛇无毒,民间有“水蛇咬了一个疱,一路走来一路消”的说法。懵懂期,他俩还在拱桥上玩过一种游戏,就是扮成新郎新娘过家家。至今想来,牡丹仍脸红耳热,螺丝则心往神驰,陶醉不已。只是她愈来愈优秀,他觉得两人之间就象是隔着一条鸿沟,只能把她当作女神,可仰慕而不可企求。他还觉得,她过于娇嫩,也不是干农活的料。

  骄阳似火。水田里几名妇女正在给水稻施撒化肥。有的在后脖往前搭条湿毛巾,时不时地给面部降降温。有的干脆撩起上衣的下摆,露着肚皮,把脸上的汗珠擦个痛快。人在急了的时候也顾不上那么多的忌讳。

  此地的小队副队长大都由妇女担任,便于“半边天”的管理。牡丹的母亲张婶就是其中之一。眼看肥料不够,她派自己的女儿去运一袋过来,以便备齐补足。

  牡丹不敢怠慢,立即付诸行动。一袋肥料百十来斤,她用独轮手推车运输,本来不很费劲,可走到拱背桥的中间,被石板的接口抵挡了一下,车子顿时失去平衡,一下子翻到河里,还把她带了下去。

  “有人落水啦!”附近一位眼尖的农妇高喊起来,呼唤大家前来营救。

  跑得最快的是螺丝。见是牡丹,他大感意外。又见她面色惊慌,一副落汤鸡似的狼狈样,他既心疼还想笑,便迅疾下到河里,将牡丹拉拽上了岸。赶来的其它人则把车子、肥料捞了起来。

  好在河床不算太高,牡丹浑身自查了一下,发现左腿有点扭伤,走路稍有痛感,右臂有好几道鲜红的擦痕,有的还“滋滋”地渗着血。

  “走,到医院看看。”螺丝焦急地说。

  “不走,冇得么事。”牡丹下意识地捂住了伤口。

  “那我强行背你去,说到做到。”他看似耍横,实际上是用的激将法。

  “你……,”她欲言又止,撅着小嘴,满面绯红,象是触动了哪根敏感的神经。

  两位大嫂趁势把她连拽带抬地按坐在刚刚捞起的独轮车上。

  “找大队赤脚医生就行。”她嘱托地说。

  “你说了不算,方向盘掌握在我的手上。”他推着车飞快地跑。

  “我冇带钱。”她有点尴尬。

  “我带了。”他乐意助她。

  很快,他们来到镇里医疗条件最好的公社卫生院。医生简要问明情况,首先给她的伤口作了处理,然后作了详细地检查,还给她的腿伤开了些药物,认为问题不大,一周之内,基本可以康复。

  搁不下事的张婶又开始操心了。她不仅为女儿牡丹的伤痛担忧,更为牡丹的前程担忧。她有两个孩子。老大是个男孩,长得五大三粗,干农活是把好手,就是不大听话,尽让大人生气。老二就是牡丹,从小聪明伶俐,乖巧懂事,深得大人的宠爱,就是不爱干农活,也干不好农活,又让大人着急。当然,这也许是大人娇惯的结果。农村的孩子,将来都要以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为衣食来源,干不了农活,咋活命哟。想着想着,她突然记起一件往事,那就是牡丹的“抓周”。

  “抓周”是这一带的民俗。孩子一周岁生日那天,亲戚朋友们会提着礼品前来庆贺。主人家则会摆设酒席招待宾客。开席之前,趁着热闹,人们把早就准备好的书本、钢笔、钱币、算盘、盘秤、香葱(谐音聪)等物品摆放在桌案上,然后把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小寿星抱到物品中间,由其自由选择,抓到什么就预示着孩子将来的命运、职业什么的。绝大多数孩子会从中抓好几样东西。可牡丹偏不,她只抓了一样,就是那杆彩色的钢笔。别人夺下笔,想让她继续抓。她哭了,就再也没有抓去。抓周的物品都有吉祥的寓意,寄托着父母亲友的美好愿望。可说来也怪,牡丹抓的是笔,上学读书还真的很有天赋,字愈写愈漂亮,作文愈写愈精彩,学习成绩也愈来愈优异。张婶觉得,女儿就应该弃农从文。

  想法挺好,可哪有门路呢?张婶的娘家婆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,其它的社会关系中也没什么能依靠的大树。冥思苦想之中,她的脑海里终于浮现一个身影,那就是大队支部书记老王。老王的手上不仅管理着一个生产大队,还掌控着队委会、副业队、小学的命脉,或许在这些地方能为女儿谋个差事,最好是做个民办老师。

  主意打定,她想先摸摸底细。凑巧的是,一位女老师下半年将要远嫁它方,成为部队上一名军官的新娘。张婶大喜过望,觉得机会来了,必须牢牢地抓住,即风风火火地找到支书老王家。老王不在,老王的妻子在家。王妻不是外人,虽与自己没什么特殊关系,平常却也有些交情,说不定还能帮上自己。于是,张婶委婉地道明了来意。

  王妻说,大队里有文化的人很多,好几个人早就盯上了这个位子。她还说,老王一个人也当不了家,得报上面的领导批准。张婶愁眉紧锁,央求王妻从中周旋,说是滴水之恩,当涌泉相报。王妻是个精明人,眼珠子一转就打好了算盘。她说,家家有本难念的经,自家也不例外,儿子二十多岁了,老大不小的,连个对象也没有。张婶笑呵呵地说,这事不难,马上就可介绍一个。王妻摇摇头说,好多人都介绍过了,就是对不上眼。接着,她话锋一转,说道,牡丹那丫头,人见人爱,我早就把她当成了自己的闺女。张婶这才明白王妻的用意,原来是想让自己的女儿做她的儿媳妇,不禁犹豫起来。但事已至此,不便半途而废,只能狠狠心,先应酬一下再作打算。她说,你既然这么爱她,那是她的福份,我回家跟她说一声就行。

  没过两天,小学校长来了通知,要牡丹参加公社组织的教师培训。

  

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biquge99.cc。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:m.biquge99.c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