顶点小说网 > 峨嵋岭 > 第二十五章 葬礼

第二十五章 葬礼

小说:峨嵋岭作者:易木风语字数:3786更新时间 : 2021-04-04 20:41:58
  第三天合棺时,薛峰从学校回来了。

  这一天,家里的亲戚朋友都来到家里,见过爷爷最后一面,便要入殓了。

  大半上午,合棺仪式正式开始。

  大狗和二狗先搀扶着奶奶来见过爷爷最后一面。

  奶奶一手扶着棺材,一手抚摸着爷爷的脸颊,突然大声嚎啕起来,吓得大狗和二狗赶紧叫女眷把奶奶搀扶到里屋去。

  本来合棺仪式之前,大狗和二狗使劲地叮嘱母亲,合棺时千万不要悲伤过度,以免伤了自己的身子,奶奶也答应地好好的,可是司仪声调一起,奶奶还是控制不了自己,大声嚎啕起来。

  是的,奶奶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,她自小家境不好,六岁时便来到家里,做了爷爷的童养媳,直到十年后才和爷爷拜堂成亲,结为夫妻。

  爷爷和奶奶一起生活了五十多年,虽然是童养媳身份进的家门,但两人却感情颇深。

  爷爷总说奶奶小时家境不好,吃了很多的苦,到了薛家谁也不能让奶奶再受一丁点儿委屈,平日里待奶奶如同亲妹妹般呵护,奶奶也一辈子打内心里感激薛家自小收留了她,使她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没有饿死在外头,总是带着感恩的心,对待家里的大大小小,待爷爷更是视为亲哥哥一般,一辈子没有和爷爷红过脸、吵过嘴的!

  爷爷的骤然离世对奶奶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。

  但自从爷爷合眼以来,奶奶一直强忍着悲痛,她是看着娃娃、媳妇们忙前忙后、忙里忙外,不愿意再给孩子们添乱。

  但此时此刻在与爷爷最后的诀别之际,奶奶再也无法压抑内心的伤痛,总算是彻底地爆发出来了!

  里屋里,女眷们和村里的婆娘卖力地劝慰着奶奶,但似乎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,奶奶肆意的嚎啕声丝毫没有减小。

  大狗便和二狗商量赶紧把棺合了,要不然该误了时辰了。

  于是便在奶奶反复地“他爹,你咋就这么狠心地扔下我一个去了”的哀嚎声中,带领着众孝子围着棺材瞻仰了一圈,示意司仪赶紧合棺。

  司仪高声唱了个喏:“入殓!”

  等候在一旁边的木匠立即起身开始封棺。

  但此时,薛英却一直趴在棺材上“爷爷、爷爷”地大声哭喊着,不让木匠盖棺材盖,二狗看这情形就给薛峰使了个眼色。

  薛峰意会,从身后一把抱住了薛英,死命地把她拉离了棺材。

  薛英在他的怀里,双腿双手还在使劲地挣扎,手掌不时地拍打到他的脸上。

  薛峰任凭她使劲捶打,不敢有一丝儿放松,只顾紧紧地搂着她。

  木匠便趁着空儿,麻利地用事先备好的木楔封死了棺材……

  到了第五天,家里便开始起事了。

  从这天起,跑腿的、帮忙的、邻里街坊的婆娘们,便会来事主的家里,根据礼房主事的分工,拉坐席用的桌椅板凳、碗筷家什的,在院里搭篷的,布置灵堂的,写白纸对子挽联的,采购过事用的菜品和肉食的,等等。

  聘请的厨子会到饭点儿时,做好一顿便饭,安排在家里帮忙的乡民们用餐。

  这些都由聘请的礼房主事一样不落地周详安排,并不需要主家过多地操心。

  只有在安排席口的薄厚时,主事才把大狗和厨子叫到一起,商量出殡当日席口的菜品,大致定下来以来,厨子会拉出一个所需材料的单子,看大狗没有异议,然后安排人员去采购。

  这一切,在出殡的前一日都是要准备停当的。

  出殡前一日,也就是爷爷去世的第六日下午,乐队和锣鼓队来到了家里。

  戌时时分,大狗二狗和孙子辈等主要孝子,在乐队和锣鼓队的吹奏敲打陪伴下,来到薛家祠堂迎神,把薛氏族谱和先人牌位迎回到家里来。

  之后,乐队便在事主家的院子里,搭台子唱老戏,以犒劳几日来在家里忙里忙外的街坊乡民们。

  当台上装妆的演员们,开始咿咿呀呀地时候,大狗、爷爷舅家外甥、顶门的女婿三人来到墓地给爷爷暖窑。

  这暖窑一俗,据传,缘于东汉末年三国时期,徐庶投奔刘备之后,曹操求之不得,便掳来了徐庶之母,命人临摹徐母笔迹,假借徐母之名修书一封,徐庶接书后遵母命“速归曹操幕府”,徐母见儿来到曹府,知道徐庶中了曹操的奸计,羞愧难当,随即在房中悬梁自尽。母亡后,徐庶悔之莫及,连续三个昼夜守灵坐草,埋葬前一天的晚上,友人四下寻不见徐庶,后在徐母茔地大声呼唤,隐约听见有微弱的声音从墓穴里传出,友人问道:明天安葬老母,你不在灵堂接待亲友,在这里做什么?徐庶从墓窑爬出回道:我观墓窑潮湿,特在此温窑,以让慈母少受些寒冷。

  大狗三人来到墓地,献了三牲,下到墓里,焚香暖了冷窑,返回到家里时,犒劳乡民的折子戏已经到了尾声……

  夜里,天飘起了雪花。

  到第二天五点钟,众人在灵堂四周的垫草上醒来时,屋外的雪已积了三寸有余,却还是没有停的意思,鹅毛般的雪片纷纷扬扬,恸天悲地!

  八点整,准时开始转巷。

  孝子们按照长幼排序,身着白孝服,拉着孝棍,跟在了乐队和锣鼓队的后面,依次出了院门……

  这转巷的仪式其实有点像作秀,表演给全村的乡民们看的。

  孝子的队伍是要喊天悲地般恸哭的,这哭声越大,证明儿女娃娃们越是孝顺。

  其实自爷爷去世已经七天了,该流的眼泪早已干枯,就连薛英般与爷爷最亲的人儿,也是难以掉落泪珠儿了。

  但礼制如此,还必须装腔作势地作悲痛状儿,不能让乡民们说自家的闲话儿。

  队伍每到一个较大巷子中,看热闹的乡民们会把队伍拦停下来。

  孝子们便就地跪下,乐队和锣鼓就要吹奏敲打一两个曲牌,直到周围的人们满意了才肯放行。

  不过,乡民们这时一般都会很大度的,不会过于为难主家。

  毕竟谁家都会有埋人发丧的一天,为难别人就是为难自个儿呢。

  孝子队伍转巷回到自家门口,依次下跪。

  村里与大狗二狗交好的同辈人会自发地组成一个抬棺的队伍,大家七手八脚地把棺材抬出灵堂出了院门,放在事先准备好的长凳上,在这里,要进行出殡时最为重要的祭典活动。

  司仪是村里德高望重的老把式,仪程也是老规程。

  第一项是宣读祭文,长子大狗,便跪在了棺材前,带着哭腔念道:“惟吾慈父,品德贤良。幼年之际,时事乖张,颠沛流离,置业辛艰;成家立业,克勤克俭,操持家务,一生奔忙;及至暮年,有功不扬,谆导我辈,上和下睦。夫妻相敬,举案齐眉,对待戚友,温良恭让,爱护子孙,如珠在掌。如斯美德,山高水长,功高德望,永寿无疆。黄天不佑,慈父早亡,无限悲伤,万金难偿,泣泪凭吊,难述衷肠。哀哉,尚飨”。

  司仪便喊道:“祭文已毕,天地同悲!锣鼓队演奏一曲《风——搅——雪》。”

  这是锣鼓头金亮老汉,在爷爷出殡这天最重要的表演时刻。

  《风搅雪》这一曲牌,是他和司仪事先商量好的,反映的是大风大雪相互翻滚的场面,暗寓着人生的艰难以及与命运抗争的精神,雪天雪地里,正是最应景的曲牌。

  这曲子,整曲充满悲凉,鼓点时急时缓,节奏厚重。

  再加上金亮老汉事先进行了精心准备,在大雪纷纷、寒风刺骨的祭祀现场,他脱去了外衣,光着膀子,使出了浑身解数,敲了他一生中最为得意的一次《风搅雪》,也最终成就了金亮老汉在四邻八村“第一鼓手”的美名。

  遗憾的是,金亮老汉之后,村里敲锣鼓的年轻人越来越少。

  几年后,金亮老汉走了,出殡的那天,正巧也下着鹅毛大雪,却没有人再会敲这曲悲凉的《风搅雪》了,这是后话。

  祭典第二项是上供品,这一项本来是由女婿来完成,爷爷没有女娃,自然也不会有女婿,所以事先从亲戚中选定了一个与二狗年纪相仿的男性,作为顶门女婿给爷爷上了供品。

  司仪又让唢呐队演奏了一曲《百鸟朝凤》。

  第三项亡者亲属答谢,在司仪的带领下,孝子们对当天莅临丧事的亲朋好友、在家帮忙的街坊乡民以及乐队、锣鼓队等等,一一进行答谢,司仪每喊完一干人等,孝子们便三叩首,直到司仪把能照顾到的所有人都答谢完毕为至。

  之后,在乐队哀乐声中灵枢起灵,抬棺的一干人等呼喊着一路奔向墓地,孝子们更在前头没命地奔跑,到了各个路口,翻身下跪,磕头答谢……

  墓地里,孝子们跪成了一片,打墓人和抬棺人相互协作着,把棺材下到墓底。

  墓底下,打墓人使出全身力气把棺木推进墓窑,之后用砖把墓窑封闭严实后,认真检查无误后,这才攀着四壁爬了上来。

  家属们会把事先装好的亡者生前使用过穿戴的用品,连同花圈纸扎一并扔进墓坑,随同亡者一起下葬,四周帮忙的人儿,便开始往墓坑里填土,不一会儿,一个崭新的坟头便出现在了田间。

  最后,孝子们按长幼顺序围着坟头象征性地依次填上一锨土,插上幡,摆上供品,整个出殡仪式,才算是圆满结束了。

  众人回到家里,流水席便开始了。

  根据亲友和帮忙的人多少,常常要开好几餐。

  第一餐是家里的亲戚朋友和抬棺填土的乡民。

  坐席期间,各门的亲戚会跟乐队班子点不同的曲目,以示对这几天来帮忙乡民们的感谢,这些所点曲目是要另外付钱给乐队班子的,费用也是所点曲目的亲戚们自付。

  亲戚们为了长脸面,多是相互攀比着不停地点曲目,所以整个头餐期间乐队最忙乎,但也最热闹,这一餐下来会有不少的额外收入。

  头餐完毕,第二餐第三餐就主要是帮忙的乡民们和乐队、锣鼓队的人儿坐席了。

  这时事主要带领着全体孝子们进行答谢,陪大伙儿一起用餐、吃酒,直到全体人员都坐完席了,才算了事……

  葬事安毕当天下午或第二天一早,帮忙的乡民们会帮着事主,把借来的桌椅板凳等一应家什逐一归还,并把院外屋里收拾打扫停当,事主还要再请礼房和陪客们,在家里或饭店用上一餐,整个的葬礼,才算正儿八经地完成了。

  爷爷下葬完的当日,薛峰和薛英便回到了学校。

  他们的功课已经耽误了好几天,都急着补落下的功课呢。

  照父亲薛奎的话说,礼制咱都走到了,但也不能让死人拖累活人,该干啥就都去干啥去,还要活人哩。

  最后答谢用饭的这天,金亮老汉彻底喝醉了。

  他拿着酒瓶子,来到爷爷牌位子前,抱着爷爷的遗像,非要爷爷出来和他干一杯,还说要背爷爷一回,弄得大狗和婆娘们云里雾里的,不知道金亮老汉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,为什么搞了这么一出。

  只有薛奎心里跟明镜儿而似的,但他对谁也没有说。

  既然父亲生前自己都不愿意说,那就让逃兵的事儿,随着父亲一起,永远埋葬了吧!

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biquge99.cc。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:m.biquge99.cc